金融危機之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處在大變局中的中國亟待明確自身定位,如何正確看待自身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從全球戰略角度處理國際關係及周邊關係顯得尤為重要。總地來看,未來10年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可以歸納為10大趨勢。
一、世界經濟無法走出衰退且將持續低迷
起源於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5年了,現在看這場危機還遠未結束,並且有長期化趨勢。歐美發達國家均表現為虛擬經濟虛大,而實體經濟日趨喪失競爭力。中國制造與美國制造在價格上相差幾10倍,因此美國制業已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歐洲國家即使能夠渡過主權債務危機變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競爭力已不能恢復。歐美要擴充實體經濟和收縮虛擬經濟,以使兩者達到平衡,這個過程恐怕要10年。因此這場危機遠未結束,未來10年全球經濟都將長期陷入低迷。
二、美日歐發達經濟體都將進入戰略收縮期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滅后開始收縮,用了15年時間才基本達到平衡,但又遭遇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要走出低谷至少還要10年時間。未來10年美日歐都必須調動所有力量去解決這場金融危機帶來的爛賬。這場危機的長期深化將使這些發達國家進入到一個長期的力量收縮期。同樣,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國也將面臨收縮期,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對於外部環境的極大依賴。整個全球力量中只有中國有力量膨脹,中國的膨脹是因為內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錯位,城市化提升將可以提供一個強大的內需動力,拉高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然而,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沒有這個結構調整空間和需求動力。所以說全球除了中國都將進入一個收縮期。
三、全球大國間的博弈合作更趨激烈
未來10年是全球大國間從未有過的博弈和合作的10年,將是博弈中合作、合作中博弈的10年。這次危機不可能單靠某個國家而只能通過全球合作才能解決。隨著危機的發展,各國紛紛推出貨幣量化寬鬆,意在轉嫁危機,大國間博弈將變得更加激烈。在大國博弈中,誰能不犯、少犯錯誤,或者能提早洞悉他人的底牌,誰就能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虛擬經濟國家,中國是最大的實體經濟國家。虛擬大國的金融利益相當大部分要通過實體經濟大國來實現,中美間的合作大於對抗。而美歐在金融領域的博弈則明顯是一方好則另一方就不好,美元和歐元走勢也是相背而行。
中國的崛起完全可以在資源問題和產業問題上下大力氣有所作為,而不在別人的核心利益上去爭,減少彼此間矛盾。資源和產業整合好進入到通過金融設定資源的時候,中國可以依托美國,也可以依托歐洲,這樣對中國在未來的大國博弈中更有利。 (接下頁)[NT:PAGE=$]
四、中國將面臨全新內涵的戰略機遇期
世界各國在未來10年將處在戰略收縮期和簫條的痛苦當中,而恰恰是中國爭取良好發展時機的10年,是全新內涵的戰略機遇期,可以肯定地說未來10年中國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角。
回顧近代以來國際上超級大國興衰更替的歷史,從西班牙到荷蘭、英國、美國,都有一個規律就是這些超級大國的體量、經濟規模一個比一個大。不僅如此,除了體量、經濟規模大,這些國家還有另外兩個特點:一是他們都是單一的民族國家,二是他們都是商業民族。應該說這3個條件中國都具備,所以,在21世紀中國有條件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處理國際問題時應該盡量多用經濟杠桿、外交手段,少用軍事手段,更不能因為戰爭干擾我們自己的和平發展。
五、中國亟待明確自身的大國定位
目前全球國際政治格局和大國關係正處於蛻變期,中國亟待明確自身的大國定位,正確審視與世界大國以及周邊國家的關係,這也是未來10年中國面臨的重大挑戰。
未來10年中美關係對中國來講是最主要的,在全球關係里也是最重要的一組關係。自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以來,雖在經濟領域已力不從心,但卻以安全議題為切入點,非常成功地運用巧實力造成亞太地區局勢緊張。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美國戰略,冷靜處理好中美關係,在不同領域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實自己的實力,從容應對各種問題。
第二位是中日關係。伴隨著中國的強有力崛起,中國亟需使用大國手段處理周邊關係,而處理好中日關係尤為重要。日本是中國走向第一大國中,在亞洲地區的首要聯合對象,同時日本也極易成為美國針對中國的跳板。如果在中日之間爆發衝突,雙方必然會大大損耗國力,彼此都得不到任何好處。
第三位是中俄關係。未來10年中俄戰略合作關係要進一步深化,這涉及解決我國資源戰略問題和太平洋海陸權博弈的雙層關係。中國與資源大國聯合,俄羅斯是重要突破口,這是因為俄羅斯作為一個真正的資源超級大國和國際上唯一可以與美國抗衡的軍事大國,之於中國具有安全、政治、能源以及技術方面的多重重要意義。
六、中國仍有紅利維持9%左右的高增長
中國經濟增長還蘊含著極大的動力。首先,我們只要堅持改革並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上層政治體制,將可以釋放出一個巨大的體制紅利。
其次,人口紅利並未完全消失。劉易斯拐點不僅有一個絕對拐點學說,即勞動力在農業里面、在現在的技術水平上釋放不出來了;還有一個相對拐點,就是使用的先進設備就會有更多的勞動力被釋放出來。未來10年由於城市化帶動起來的大量農民進城和土地規模化經營,一定會形成一個新的勞動力釋放高峰。 (接下頁)[NT:PAGE=$]
再次是規模經濟效益紅利。中國的規模化效益遠沒有被釋放出來,未來空間巨大。如汽車行業,美國三大汽車廠年產1800萬臺車,而中國是產自170多家汽車廠。10大汽車廠占整個產量不到90%,排位第一的上汽大眾和排在最後的吉利汽車,產量相差幾倍。鋼鐵、有色、乙烯等行業的規模經濟效益都是被不合理的體制所壓制,如把這個規模經濟釋放出來,估計至少有幾萬億的效益。
最後是空間結構整合的紅利。進入到高鐵時代,中國空間結構會出現一次新的大規模整合,而這個大規模整合的結果是會伴隨著城市化形成新的物流關係,這個新物流關係會極大提高流通效率。國內目前流通的費用大至占GDP16%-17%,而發達國家一般是7%-9%,所以中國有8-10個百分點流通費用的縮減空間。
以上幾項加起來,中國經濟當中蘊含的長期動力非常巨大。真正制約中國未來20年高增長的不是需求問題,把供給潛力發揮出來,則中國可以實現年均9%的高增長。
七、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未來10年間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是一個大趨勢。基於以下3個假設:一是未來10年中國經濟保持“9”的增長速度;二是人民幣持續年3%的升值率;三是通脹率設定在4.5%。在這3個因素下計算的未來10年現價美元中國經濟增長率為17.3%,到2020年中國現價GDP為29.2萬億美元,美國為26.3萬億美元。當然中國經濟規模未來10年超美很大程度上是靠匯率升值和通脹率高於美國這些貨幣的變化因素,如果剔除通脹與匯率因素,中國實際經濟規模超美應該是在2030年之前。
需要看到的是中國超美過程中面臨很多問題。首先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否繼續保持9%的增長率,這個增長速度是和中國城市化釋放內需的過程相呼應,和建立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制度改革的推進相呼應;其次是經濟總量大不等於綜合國力強,在中國真正主導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之前必須建立有利於我們的國際政治經濟架構以及為此做好必要的物質準備。再次是中國超美和美國超英比較,中國面臨的資源約束、國際環境等約束要遠大於美國,因此面臨的挑戰也遠大於當時的美國。
八、中國發展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資源瓶頸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中國能源狀況是資源稀缺,且缺口巨大;是全球資源消費第一大國,未來需求還將進一步增加;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非常高,資源供給安全面臨大挑戰。
在工業化所需要的45種主要能源與礦產資源中除了煤炭,其它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中國都排在世界80位以后。中國由於資源不足,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轉為了資源進口國。隨著2003年以來中國工業化的再次加速,2006-2010年,僅中國就消耗了全球新增石油消費量的84.2%,在鐵礦、銅礦和鋁礦等方面,中國消耗量的比重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水平。然而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到目前還遠沒有走完,因為中國的13.5億人口中還有9億是農民,把中國的城市化率提升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至少還需要20年,而城市化過程也必然會帶動中國的工業化再次加速,資源的對外依賴率也會不斷上升。 (接下頁)[NT:PAGE=$]
九、能源革命將導致能源供需結構發生根本變化
未來10年對中國和世界產生決定性影響的變量是基礎性技術和能源供需結構,對於非常規資源的開發技術獲得突破有可能使目前的能源版圖發生根本變化。目前對地下1600-3000米左右深度大量存在的一些不是特別集中的頁巖氣和頁巖油的開采技術已經獲得突破。另外一項是天然氣開采出來之后的處理技術,一種是直接的物理辦法,低溫高壓形成液化天然氣,另外一種是用化學辦法分離出來相對穩定的液體燃料,並可以替代當前的部分液體燃料。這項進步可以說是革命性的,一旦能分離出這種液體燃料,使用這個技術的價值就非常可觀。
根據現在的生產進行預測,以美國為主的北美到2020年產量是2800萬桶,約占世界整個石油供給量的1/3。再加上以巴西為主的中南美洲,未來10年可能出現石油供給結構向西半球轉移的趨勢。
從需求結構來看,東亞、南亞以及其他非能源產出型的新興國家仍將是能源的主要需求方,需求量持續增加的趨勢不會改變。但鑒於產業結構、節能技術、可替代能源的普及使用,需求增幅或將減緩。能源供需方的交易關係以及總需求量的擴張,決定了能源價格的形成,不可能由供給方單方面主導,供需共同主導的能源供需關係及其價格體系應是未來的基本狀態。
十、中國最主要的戰略方向是向西突破
未來10年中國發展面臨最大的瓶頸是資源問題,從目前資源進口來源看,中國的海外油源主要集中在中東和非洲,進口份額分別為51%和24%,這兩地的石油進口占中國石油進口量的3/4。因此,受資源的牽引,西向是中國未來10年最主要的戰略方向。
目前來看,中國能源突破路線主要有3條:一是延續傳統的海上路線,從非洲、中東沿海到東南沿海的線路;二是從中國內發性向中亞方向進展,最終徹底打通到地中海的線路;三是向北,經遠東的線路。由於目前中國進口主要通過海上運輸,中國進口鐵礦石的96%、石油的90%、外貿出口的90%都是通過海路,尤其是來自中東和非洲超過80%的進口原油,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這個戰略咽喉頻道。過多依賴海洋頻道,這對中國在進行某些戰略博弈上非常不利,因此西向這條線,打通陸路頻道意義尤為重大。
新浪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