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投資趨勢與分析-理財教育應由兒時開始
 

張佩儀:理財教育應由兒時開始
文章日期:2016年11月11日

【明報專訊】英國自2011年開始,將儲蓄和理財納入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綜觀香港的教育制度,學校課程內的理財教育並不足夠。若然沒有家長的指導,本港的兒童不能夠接觸到理財。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和灌輸小朋友金錢的知識和觀念。

根據筆者觀察,有理財的年輕人和沒有理財的年輕人的性格截然不同。 有理財習慣的新一代,一般都會表現得有計劃,以目標為本,懂得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較獨立。然而,沒有理財習慣的年輕人,卻表現出較被動和依賴的一面,很多時候,他們只會依靠父母的經濟援助來生活,不夠獨立。灌輸金錢觀念和理財知識能夠對小朋友的成長帶來正面的影響。

成長不同階段 逐步建立金錢概念

俗語有云:「三歲定八十。」筆者建議家長應盡早從不同年紀,循序漸進教育子女理財。在幼稚園時期,家長可以從生活習慣着手,例如讓他們親手放零錢入錢箱內,當錢箱內的金錢累積到一定的數目,家長可以給予他們一些回報,例如給他們購買一份小禮物作獎勵。讓年紀小小的子女能夠從儲蓄中獲得成功感,從而培養他們初步的金錢觀。

當小朋友踏入小學甚至中學時期,家長可以讓孩子檢視平日生活的活動,和每月收入和支出的項目。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讓小朋友了解,父母工作賺錢的不容易,讓他們明白到「金錢是得來不易的道理」。再者,父母也可以從親子理財方法中,鼓勵子女養成儲蓄利是錢或平日零用錢的習慣,以備不時之需。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現時有不少程式(apps)提供有趣而方便的記帳方式。例如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App中,紀錄每天的收入和支出從而得出每月結果。讓紀錄開支變得更方便和快捷,從而有助家長和小朋友儲蓄。

除了灌輸子女有關收入及支出管理的知識外,學會分享也是金錢概念中重要的一環。這不單單是理財知識,更是子女個性、品格的培養。若父母只強調儲蓄及節省,子女久而久之會變成一個「守財奴」,一分錢也要存起,不願捐給別人。反之,如從小建立與人分享的習慣,心胸會變得寬闊,人也更加善良。 例如鼓勵他們在每月儲蓄中一成作捐贈用途,既可幫助有需要的人,更能有效管理他們的心態。

以身作則 家長理財知識要增值

家長在教授小朋友理財時需要自我增值, 平日應多從不同途徑學習理財,例如書籍,網上課程等,有需要時應找理財顧問協助,參加理財課程,讓子女能夠學習到正確的理財觀念。更重要的是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對於小朋友來說,身教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若然家長能夠為子女做出一個好榜樣,子女便會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行為,讓他們能夠學習到如何正確理財。因此,家長在教導小朋友時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每時每刻都要做到最好 。筆者的理財習慣也是從母親身上學習到。她是一名獨立而且喜歡儲蓄的家庭主婦。在筆者年幼時,母親便給予零用錢,讓筆者從小至大每月管理自己的金錢,紀錄收入和支出從而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家長從小的理財教導有利子女養成良好的金錢和儲蓄觀念。

美國萬利理財控股有限公司亞太區總裁

[張佩儀 財女手記]



» 回分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