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投資趨勢與分析-昔日王者太古進入史上新低潮 翻身有無望? |
---|
太古股份(SEHK:19)中期業績盈轉虧,錄得77.37億元虧損,核心地產及航空業務均表現惡劣。 太古集團正面對自中英談判以來最嚴峻的挑戰,這家有150年歷史、曾在香港叱咤風雲的老牌洋行還有投資價值嗎? 拆解77億元虧損之由來太古股份是控股公司,本身沒有直接收益,榮枯全看旗下5大業務分公司之盈利表現。5大業務如以最近幾十年的重要性排名,分別是地產、航空、飲料、貿易及實業、及海洋服務。 太古股份上半年股東應佔虧損為77.37億元,去年同期則錄得盈利79.39億元;換句話說,盈利倒退了156.76億元。那些業務的「貢獻」最大? 國泰 (SEHK:293)資本重組已是全城熱話,航空業務固然是重災區,今年上半年錄得虧損39.25億元,比去年同期盈利11.24億元倒退50.49億元。 但航空業務並非太古盈利倒退的最大源頭,畢竟國泰的虧損還有其他股東分擔。比航空業務表現更差的,是地產業務,今年股東應佔溢利只有8.57億元,比去年同期之73.49億元溢利大幅倒退近65億元,主要來自投資物業公平值虧損。 另一嚴重虧損之業務是海洋服務,今年中期錄得49.67億元虧損,去年同期之虧損則為6.11億元。 總括而言,太古集團上半年盈利倒退的最大源頭是地產,第二是海洋業務,第三才是航空業務。 集團業務範疇缺乏前瞻性太古有超過150年的歷史,發跡以來都是以綜合企業(comglomerate)型式經營,好處是不同業務可互補長短,並產生協同效應。有人認為這已不合時宜,其實並不然,Alphabet (NASDAQ:GOOGL)甚至騰訊 (SEHK:700)亦是以綜合企業形式管理,重點是在這:什麼業務。 太古集團的傳統強項建基在海空運輸業及實業,中英聯合聲明後太古作出果斷決定,繼續留守香港,這令集團在地產業務獲得豐厚的收穫,而太古地產 (SEHK:1972)亦逐漸成為集團盈利支柱。 縱使有地產撐住,整體而言太古集團的業務組合缺乏前瞻性,更缺乏新經濟因素,不少業務已在淘汰邊緣上,甚至成為集團的負擔,例如海洋業務。亦因如此,太古集團的綜合企業結構已經意義全失。 地產業務掌握太古集團之未來從以上可見,投資者買太古A的意義不大,既然太古最搵錢的事業是地產,那就直接買太古地產好了。 那麼,太古地產業務的前景又如何? 若以太古投資物業已落成總樓面面積看,香港物業佔56%,內地佔40%,其餘在美國;至於發展中及有待發展的總面積並不多,反映太古以「守」為主。 太古在香港的物業相當優質,集團零售及寫字樓租務的未來,直接繫在香港這座城市的未來,好淡看法兩極化,但要複製過去20年的高增長,不容易。太古在內地物業亦屬優質,例如北京三里屯及廣州太古匯均位處黃金地段,保值大致無問題,收益及增值潛力則只能謹慎樂觀。 總括而言,太古地產的業務前景,最樂觀亦只可以用「細水長流」形容,主要優點是穩健,就看這是否適合個別投資者的口味了。 |
» 回分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