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列表 | 日期 |
---|---|
社評:自願醫保大變樣 高官一語露真相 | 2018-03-02 |
【明報社評】政府公布自願醫保計劃詳情,然而市民對計劃能否提供足夠醫療保障,卻是滿腹狐疑,就算財政預算案提供扣稅優惠,恐怕亦未能顯著提高吸引力。自願醫保計劃籌備長達十年,本意是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減輕公立醫院壓力,惟政府向保險業界一再妥協,自願醫保嚴重走樣,淪為雞肋。市民明白公院爆煲危機,也明白公私營醫療系統平衡的重要,可是強積金的經驗卻令市民擔心,怕年年花錢購買自願醫保,到頭來卻得不到所需保障,徒然益了保險公司和私家醫院。市民信心不足,自願醫保計劃能否達到預期目標,令人懷疑。 大病「可去公營醫療體系」 未設高風險池成醫保死穴 自願醫保計劃歷經3屆政府構思籌備,終於有望明年正式推出市場,保險公司將提供兩類認可產品,分別是「標準計劃」及「靈活計劃」,供消費者選擇。食衛局長陳肇始強調,政府與保險業界磋商多時,自願醫保的保障範圍已大大提升,然而陳局長一句市民如有大病「可以去公營醫療體系」,卻清楚暴露了自願醫保計劃的不足,一旦市民不幸罹患重病,就算買了自願醫保,也未必能在開支方面幫上大忙。 本港公私營醫療系統嚴重失衡,公營醫療系統僱用本港四成醫生,卻要照顧全港九成住院病人,私家醫院收費昂貴,只有小撮人負擔得起。自願醫保的原意,是鼓勵一些中產市民選用私營醫療服務,從而減輕公院負擔,問題是現在政府推出的自願醫保,跟最初構思差距實在太大,既沒有「高風險池」,也不是「來者不拒」,對市民吸引力大減。 自願醫保計劃若要成事,必須保險業的配合,結果卻是整個計劃由諮詢、草擬到推動,政府處處都受制於保險業界,不斷讓步。例如政府為了幫助老弱和長期病患人士買到醫療保險,提出設立高風險池,由政府注資數十億元,幫病人的保費「封頂」,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承保,可是業界認為政府注資金額不足,擔心蒙受損失,拒絕配合。最終高風險池建議束諸高閣,落實無期,投保人要麼選擇不包括已有疾病的保單,藉以減少保費開支,要麼接受保險公司開出的高昂保費。對於長期病患者來說,這等同叫他們繼續依靠公共醫療服務。雖然陳肇始大力淡化未設高風險池的影響,可是自願醫保少了這個賣點,吸引力已大打折扣。 無可否認,自願醫保計劃在保單標準化、提升醫保產品質素等方面,仍有一定作用。政府為求唱好自願醫保,一邊表示承保範圍會擴展至未知的已有疾病、先天疾病、非手術癌症及精神疾病治療等, 一邊又強調無論「標準計劃」還是「靈活計劃」,均保證可以續保至100歲,不設「終身保障限額」,然而投保年齡其實設有限制,逾80歲者不可以投保。這跟10年前政府提倡「來者不拒」,存在明顯落差。政府沒有為續保時的保費增幅設定上限,更有可能令投保人大失預算。最需要醫療保險的人,從來不是年輕力壯的一群,而是體弱多病健康欠佳的人。自願醫保不斷收縮「走樣」,不禁令人質疑,計劃究竟是以市民還是保險公司的利益先行。 政策遷就業界利益 強積金前車惹憂慮 政府希望自願醫保計劃能減輕公院壓力,為了鼓勵市民購買,財政預算案提出保費扣稅措施,每名投保人每年扣稅金額上限為8000元,然而投保人實際可以少付的稅款,平均也不過是數百元,誘因不大。對政府來說,當前自願醫保計劃最弔詭之處,是計劃如果成效不彰,固然無法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減輕公院壓力;可是如果計劃反應很理想,私院生意大增,也有可能引發一場「醫護挖角潮」,導致公院流失大批醫生,不勝負荷。要改善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壓力,關鍵始終是大幅增加醫護人手和公院牀位,自願醫保計劃充其量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推動公私營合作,本是改善民生服務的好方法,問題是政府太過容易向業界利益妥協,令政策走樣變形,市民只見大企業趁機發財,卻未覺自己得到合理回報,強積金正是典型例子。強積金理應是保障市民退休生活的制度,然而實際卻變成基金公司賺個盆滿缽滿的工具,強積金行政管理費(基金開支比率)平均達到1.56%,遠高於外國的管理費用,打工仔血汗錢不斷遭蠶食,政府欲管無從。強積金前車可鑑,市民難免擔心,自願醫保計劃執行起來,會否重蹈覆轍。自願醫保計劃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保障未如理想、保費又不便宜。政府估計自願醫保一年保費平均需要4800元,可是保險業界人士已即時指出,實際金額恐怕不止於此,就算預算案保費扣稅大幅加碼,恐怕也未必能顯著提高市民購買意欲。 |
» 回焦點新聞列表